作者/张潇潇 编辑/吴立湘
昨天,著名导演丁晟质问光线宣发明细的事情又有了新进展:之前的作壁上观的北京文化,正式下场了!
为了让不吃瓜群众一脸懵逼,娱乐资本论(ID:yulezibnelun)先简单解释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5月2日,导演丁晟在微博上发文喊话光线,要求光线提供其执导电影《英雄本色2018》3700多万的宣发费用和票补明细。一天之后,光线给出了堪称“最牛乙方”的回应声明。
光线的声明,首先“十分贴心地”表示了“理解导演对于票房不理想的焦虑”,随后宣称,第一,合同是和北京文化签的,成本确认过了。第二,没跟导演签合同,没有义务给你看明细。第三,票房不好“影片的品质是根本”,并斥责了“票房好的都归到影片品质好,票房差的都让宣发背锅”的“行业乱象”。
在事件发酵20多天后,导演丁晟深夜在微博上发布了一份以北京文化为名义,加盖公章的文件。公告显示,光线于5月21日提供了涉及1000万票补和2774万宣发费的费用结算表。显然,这个结算表没有让甲方北京文化满意。隔了一天,北京文化的态度和立场变得明确起来,一纸文件,向光线提出了十个问题与要求。
除了甲方直接发声询问,北京文化这份文件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把光线粗略给出的宣发费用晒出来了。
以往电影的宣发费用基本上秘而不宣,普通老百姓很难知道电影的宣发要花多少钱,钱花在哪了,偶尔我们会听到《复联3》宣发费高达1.5亿美元、《捉妖记2》过亿宣发费用,某公司总裁 甚至曾经在某论坛说,“一亿宣发挺容易花的,两周就花光了。”
但这么多钱,都花在哪些项目了?北京文化的这份文件给我们了一个大概的思路。那么,不如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光线这3700万花在哪里了。
各位苦逼的乙方,也许我们也能跟着光线学做【粗略地】宣发预算表,走上“最牛乙方”的道路。
疑点①(1)
1. 发布会、首映礼、路演的舞美设计、搭建、道具、硬体、场地设计共列支的1877916元,请提供相应的明细,具体到舞台板、展架等发布会涉及的所有费用的细节。
解读①(1)
首映式加路演花了将近两百万!这个费用对小成本的电影都够拍摄费用了。
据宣发行业人士透露,首映式所用的费用主要是请明星和场地搭建,便宜点的几万块搞定,贵的几十万,影院一般不收场地费,当然不排除找很贵的场地,请大牌明星站台会出现天价首映礼的情况。
路演的花费也很少,基本上只有主创的机票住宿费用,高校和地方影院往往免费提供场地,只收取票务回报。
那么《英》的首映礼是啥样呢?据河豚君在网上搜到的信息,这部电影的首映礼办了三场,北京青岛和广州,北京的稍微大一点,在万达国际影城,请了一些明星,有吴京、唐季礼、赵天宇、田蒙,时尚集团总裁苏芒,袁弘、张歆艺、李沁、刘天池、高亚麟等,至于这些人是花钱请的还是友情捧场,我不知道,但是后者的可能性大一些,青岛的同样在万达影城,广州在一家W酒店,后两场就只有主创现身,花销应该只有一些机票住宿费和场地搭建费。
三场首映礼的场地是这样的:
路演方面,这部片子安排了深圳、东莞等11城的路演,每场路演安排了一到两个主演见面,而据一位参与该片部分路演的网友爆料,该片的路演影院免费提供场地,承办方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安保,光线零开支,光线也没有像其他电影那样包场送票。
与之对比,我们可以看一下隔一天上映且都是由猫眼负责发行的《神秘巨星》,当时有媒体称其一共花了3000万的宣发预算。效果呢?排片差了接近40%。
而且《神秘巨星》作为和中国搭不上什么交情的印度引进片,路演和发布会竟然请到了邓超、黄渤、陈可辛、刘国梁、唐季礼等大腕,这份费用可是花的明明白白。
所以《英》路演的机票住宿和首映的场地搭建,需要花费近200万吗?
疑点①(2)
发布会、首映礼、路演的媒体相关费用共列支的459523元,请提供媒体名单及车马明细。
解读①(2)
这一块总支出超过45万,但网上查了一下,该片首映礼媒体的声量并不大,仅有网易、新浪、人民网等不到十家。
据一家地方媒体和一位网友描述,路演时,光线在车马费上给的相当小气,以往都是300元每人,光线仅给200元每家,给某网媒发布新闻时,还表明没有预算让其免费发放。
那么45万这么节省地花,应该有超过两千家媒体参与了发布会、首映礼和路演,不知道这些稿子都投到哪里了呢?
疑点②
2.新媒体渠道费用共计列支的1531800元,请提供具体渠道投放列表及费用明细。
解读②
新媒体渠道费达153万,同样是超过百万的费用。据了解,新媒体渠道费包括了微博、微信、头条、影评人、各大平台的口碑维护等。
曾经有网友在搜狗上寻找微信上新媒体渠道的痕迹,发现几乎都没啥营销。
但其实搜狗的微信搜索查得不是太全,河豚君从微信自带的搜索以片名搜索,相关的文章还是挺多的,不过很多都是影城自行发布的影讯。至于其他不知名的文章,很难辨别哪些是在这笔新媒体渠道费里的。
作为大IP的翻拍,又有名导名演员加入,这部片子是1月中旬这个普通档期比较引人注目的片子,很多大号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以负面评价居多。而各大平台的口碑维护,很遗憾,我没看到任何维护的痕迹。
疑点③
3.节目录制通告及媒介执行共计列支的1713479元,请提供各通告花费明细。
解读③
节目录制通告费及媒介执行171万?这项实在令人摸不着头脑。明星上节目给电影做宣传,一般属于双赢,明星增加了曝光,节目获得了资源,不需要谈钱。而且参与电影的明星,合同中一般都会写需要配合做多少宣传活动,这项是不需要花啥钱的。
况且,河豚君在网上查了下,也没查到明星上什么大节目呀?只有高晓松的晓说稍稍宣传了几句电影,应该也是友情帮转吧。那这171万用来做什么了呢?河豚君百思不得其解。
疑点④
4.宣传赠品共计列支的427500元,请提供宣传赠品的名称、数量、费用明细及具体用途。
解读④
宣传赠品就花了42万,但是从媒体报道上无法找到这项开支,这项只能跳过。
那宣传赠品花了几十万正常吗?河豚君咨询了几个业内人士,都表示四十多万太贵了,正常也就十几万,但每个片子不一样。
河豚君猜测,,没准就是用这42万里的费用制作的。
疑点⑤
5.光线海报制作的票房海报1、票房海报2及票房海报3这三款海报均属于新媒体海报,已支付过新媒体物料费,为何重复列支该笔费用?
解读⑤
因为北京文化的十问并没有给出物料费,所以票房海报重复列支这个河豚君不太懂,咨询了几个业内人士,有的表示,票房海报一般都是公司美工做一下,不花钱。不过因为票房海报属于宣传后期的物料,所以后期追加费用也是有可能,结算方法各家也不尽相同,河豚君从网上搜了一下,也没找到这三张票房海报,所以这个重复列支的海报钱是花哪了呢?
疑点⑥
6.物料制作费用普遍偏高。例如预告片制作费的市场均价为60000-130000一支,而光线制作的预告片列支的金额为200000一支,远远高于市场价,请予以说明。
解读⑥
物料制作费用这个,报价可高可低,只要双方接受,13万也好,20万也罢,再说光线作为大的服务方,溢价贵了数倍也是有可能的。但按道理说,物料的报价应该是在制作前就有预算报价的,双方同意才开始制作。是制作费后期超支了?还是之前双方就没有达成一致呢?
至于这20万预告片做出来的效果,河豚君看了一下,基本就是简单的影片素材剪辑,节奏和悬念都比较常规,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特效,值不值20万这个价,见仁见智吧。
疑点⑦
7.院线喷绘制作费、公关、落地抢票共计列支的2040000元,请提供明细。
解读⑦
院线喷绘、公关、落地抢票三项合并在一起列支确实有点怪了。不知道院线公关费在这个项目里占多大比重。
但在如此大的公关之下,《英》上映时,同期电影中预售时排第一,同期竞争也并不激烈,但首日只拿到了15.2%的排片,处于三四位,黄金时段的排片更低,低于猫眼宣发的印度电影《神秘巨星》、惊悚片《谜巢》,甚至连文艺片《奇迹男孩》都与之排片类似。猫眼预售数据还出现连续两天数小时不更新的情况。这两百多万为何只换来这样的排片效果呢?
也有发行公司负责人告诉娱乐资本论:“费用之间比例不匹配,哪有院线只花200万,宣传赠品却做了50万。”
疑点⑧
8.票务补贴、院线抢票以及电子券的费用是有重叠的,请提供列支的1185450的电子券、8000000的票务补贴的支出明细。
解读⑧
河豚君试图在网上寻找118万张电子券和800万票务补贴的痕迹,确实找到了一些票务活动,但是仔细一看,发现大多数是王凯的粉丝团组织的!包括很多媒体的营销也是王凯粉丝团。不得不佩服,王凯粉丝团果然是用爱发电的典型,看看人家这明细给列的!
疑点⑨
9.对于列支的10000000元的票补费用,请提供售卖期间每天的补贴力度与活动截图、全国各影院每天的出票量、所有补贴的交易订单及分影城的补贴数据。
解读⑨
票补数据,因为目前留存的数据都是以票补后的票价显示的,所以河豚君是查不到了,但据网友爆料,《英》上映的时候,票价是同档期最高的,这个不知道有没有代表性,目前河豚君也没有证据证明这1000万的票补花没花出去。
网票1000万,按照30块钱都做19.9补贴10块,全部花完1000万预算部分也只带出来票房1500万。有从业人员表示,网票消化率非常看片子,即使全部19.9也不一定卖得动。光线的1000万票补极有可能是没花完的。
疑点⑩
10.对于列支的2265847.53的税金,请提供明细及凭证。
解读⑩
税钱200多万,不过河豚君咨询业内人士过后发现,这笔钱属于正常支出,国家的税率是6%,3700多万的宣发和票补,税金确实有这么多。(如果确实花了3700多万的话)。
另外小娱加了一下,发现十问里列出的费用加起来有2105万,还有600多万没有列出来,不知道是什么项目,不少同行都推测为给到院线的费用以及物料拷贝的费用。
另外一般而言宣发公司都会留一部分钱做第二周准备,《英》就挺了一周,不可能不剩钱。
结案
看完了北京文化十问光线,河豚君不得不感慨,光线这次电影宣发的账目是多么模糊,流程是多么诡异,难怪一直不怎么发声的北京文化也忍不住了。
几位宣发行业的朋友也感慨,按照正常程序,电影宣发是有报价预算,双方在策划阶段就有宣发方案明细表,要经过反复沟通确认,才会开始执行,结案的时候按照方案来做结案,哪些全部执行了,哪些略有变动,加以说明就一目了然。而出品方一开始直接打全款,最后一笔糊涂账的神操作也实在让人瞠目结舌。
在等待光线进一步拿出明细的同时,相信这个事件也给各位导演和宣发公司上了一课。亲兄弟也得明算帐,导演在拿出真金白银给宣发团队做项目的时候,还是得擦亮眼,长点心。
更多文章
网文沉浮录,银英少年今在否?
漫威十年,好莱坞的转型焦虑
21世纪的汉服:“重生”与“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