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图中二维码,
测一测你是不是我们要找的小小城市宣讲人!
文丨朱逸菲
内容综合自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这两天,团长无意间看到了几幅海报,差点惊掉了下巴!
这些海报,主题是传递教育理念:
新生命从哪里来?
死亡是怎么回事?
怎样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如何给孩子合适的爱?
你是不是觉得这些主题也很平常,
但如果你知道这些海报生于什么年代
你就明白,团长为什么惊讶了。
因为,这些海报
发行时间是1952年!
团长万万没想到,60多年前,中国就有这么先进的教育理念了!
难怪很多家长看到后,都忍不住感叹
要是能早一点看到这样的海报,
我们的成长也会有所改变吧!
妈妈:弟弟是怎么来的?
妈妈:我是哪里来的?
这时正好是性教育的机会,
不可捏造故事欺骗儿童,
可以用小猫、小狗、小鸡的比喻来解释生育的事实。
小时候追着妈妈问,妈妈我是哪里来的啊?“你是从垃圾堆里捡的”,“河边捡的”,“有人把你扔在家门口了”……现在的孩子问妈妈,得到的回答可能是“充话费送的”,“买狗粮送的”……
想不到,60多年前的教育理念,就要求家长认真面对孩子“从哪儿来”的问题了,还建议家长用小动物来比喻。
儿童对于死人会害怕,或者问
到关于死亡的问题,
你可以依照他的智能把事实告诉他。
并可作比喻说:
花草会死,
小鸟也会死,
死是生命的停止。
和死亡有关的话题家长们总是想要逃避,对于死这个有些严肃深刻的话题,用小孩易于理解的花草和小鸟来具象描述,死亡并不可怕。如果从小被教育死只是大自然的循环,是否长大在处理问题上会更为淡然理智呢。
妈妈抱弟弟,
哥哥哭闹着,
要独占,要求偏爱。
爸爸同样地喜欢弟妹,从来不偏心。
你切瓜,要平均;
切了后,我来分;
大家公平,才不嫉妒。
这个话题,放在也实在是有意义。家里有二胎的,要知道不管“大让小”还是“小让大”都不对,公平公正、不偏不倚才是好的育儿方法。
勇敢与惧怕
破皮出血不喊痛,
从小要有勇气。
不要让他怕高或怕走狭板。
不要让他怕黑暗。
不要让他畏缩不劳动。
成长路上,跌跌撞撞再所难免。比起无微不至的保护,更需要教会孩子独自面对困难的勇气。
儿童富有想象力,
有时虚构故事。
一个三四岁的儿童说:
我家里有架大飞机,他是在说谎吗?并不是说谎。
图画 — 可以表达他的想象力。
积木 — 可以建设性的利用他的幻想。
小朋友往往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长大了之后的人们反而要竭尽全力去寻找想象力,创造力。原来,早在60多年前,就提出要保护想象力了。
小孩并非有意破坏,
只是想看看东西撕破后,是什么样?
给他一种替代物,让他去满足好奇心。
想象力与好奇心相辅相成,现在都有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好奇,搞坏东西在所难免。但在60多年前,竟然就提出了这样的教育观点:要保护好奇心和想象力,但好奇又不等于破坏。团长服气!
婴儿在母亲的怀抱里,
可获得最宝贵的安全感。
鼓励小朋友热爱动物,
发挥同情心,
滋养正常的情绪。
在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也会懂得给予丰沛的爱。爱的教育,原来那么早以前就已经有了……
子女不可溺爱,
也不可不爱。
失去了爱,
性情暴躁,体罚责骂,
不是教育。
适度的爱护儿童身心健康,
像花草得了雨水阳光一样,
欣欣向荣。
给孩子适度的爱,就像是给花浇水一样。失去了爱,孩子会变得性情暴躁;过多的爱,也不能让他们健康成长。
看了这些海报
团长又震惊又高兴又难过……
好想回去问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
你们当年就没看过这些海报吗?啊……
- The End -
成都儿童团稿件,版权归成都商报所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戳下方二维码报名成都商报小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