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8 日,我们将迎来今年的母亲节。据多家国内媒体报道,2022 年的生育状况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这里的产房静悄悄”。民众生育意愿降低,育龄妇女人数减少,都意味着,“母亲”这个角色会越来越少。
今天我们怎样做母亲?今天,我们怎样理解母亲?我们想介绍 7 本近三年出版的新书给你:
怀孕生子不仅区分了男人和女人,也区分了女人和女人。怀孕生产后,女人对于存在的意义的理解发生了巨变。她体内存在另一个人,孩子出生后便受她的意识所管辖。孩子在身边时,她做不了自己;孩子不在时她也做不了自己。人类的每一位成员都会经历从出生到独立这一异常艰辛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必须征用某个女人的一段生命。
《成为母亲》忠实地呈现了这段生命。它是一种寻常生活从不可见、不可感,向激烈的热情、爱与奴役转变的过程,它还是一种束缚,一种妥协。
身为女人,成为母亲是什么感受?照顾一个幼小的婴儿又是什么感觉?而当孩子长大,有了自己的意识,母亲又作何感想?英国作家蕾切尔・卡斯克记下了自己那一年包含多重面向的的经历:个人自由、睡眠和时间的终结,对人性和艰苦工作的重新认识,追寻爱的真谛,游走在疯狂和死亡之间,对婴幼儿的情感体验,对母乳喂养的思考……
初为人母,对女性意味着什么?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作为女性和母亲意味着什么?
英国社会学家安・奥克利以犀利的眼光与一个个追问,探讨生育议题。她将被男权政治与专业人士所定义的“生育”的阐释权,交还女性。1970年代,她采访了66位女性,以她们的口述为主,记录初为人母的真实感受。奥克利根据这些女性的真实故事,探讨:怀孕的心路历程、真实的分娩经历、产后抑郁、养育日常、家庭中的劳动分工、经验教训等。
在她与这些女性的对话中,开启了一堂关于生育的普及课,追溯了生育的历史,近距离观察生育现场,畅谈亲子关系、工作、性、家庭政治等话题。
当一名职业女性成为妈妈,她必然要面临事业和家庭之间的冲突,这是理所当然的吗?
本书以美国职场妈妈的困境为出发点,选取了社会政策和文化环境非常不同的四个国家――瑞典、德国、意大利、美国,对其中的135位中产阶级职场女性进行访谈,调研她们想要以及需要什么样的支持以缓解工作和家庭的冲突,从而从国家制度、市场配置、文化氛围等角度,试图勾画一种对职场妈妈更为公平并能够提供更为充分的支持的社会图景。
因为一条讲述基层女性婚姻困境的短视频,作者从此常驻新浪热搜。在视频中,她用开公司的比喻,讲述了在当下的生育福利制度下,女性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王慧玲制作了一系列视频,阐述自己的婚恋观点,内容涉及原生家庭、恋爱生育、强弱势关系,以及约会文化、穿衣自由等等,几乎每一条视频内容都引发了热烈的关注和讨论。
本书脱胎于这一系列短视频,紧紧围绕当下性别权益的热门议题展开,通过原生家庭、自我成长、两性关系三个主题,论述女性要如何摆脱环境与观念的束缚,正确对待恋爱与婚姻,成为一个精神、物质双独立的女性。
作者将讲述对象界定为精神、物质双不独立的女性人群。这一选择的原因有二:第一,在作者看来,难以独立的基层女性,在当下婚姻制度中处于弱势地位,她们遇到的困境,既有其独特性,也有之于全体女性而言的普遍性;第二,作者自己的人生就是一个逃离基层女性命运的故事,她为此感到庆幸,也希望能鼓励更多女性逃离困境,把握命运,成为独立的自己。
这是一部女性健康科普著作,图书出版后在德国医学界和科普界收获了一致盛赞,长踞《明镜》周刊畅销榜,领衔了各大健康百科及女性健康图书榜单。
这是一部温情的女性身体启蒙著作。许多女性对自己身体所持的态度是不确定的,甚至是否定的,特别是对生殖器官,提及时总带有羞耻感。其实,子宫、乳房、卵巢、生理期,它们存在于世界上半数人的体内,它们与生命密切相连,它们的健康直接决定了女性的生命质量,因此,它们是应当“被看见”、“被了解”的。如果足够了解,有很多痛苦,女性原本可以不必承受。
在认知身体的旅途中,女性将意识到,很多心理的变化和情绪的起伏,都是由体内的荷尔蒙所掌控的,对荷尔蒙系统的深入认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抵御衰老和守护健康的准则。而所有的知识储备升级,都将带领我们,找到更加广阔的那个自己。
本书作者是拥有超过30年科研及临床经验的畅销科普作家希拉 德利兹博士。她在德国屡次受邀参加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健康节目录制,被誉为“人们理想中的妇科医生”。她以带领女性冲破禁忌与成见为使命,希望帮助所有女性积极大方地探索自己无与伦比的身体。在这部书中,所有照本宣科都是被禁止的,这里的女性健康通识课,会如同“网飞”(NETFLIX)剧集一般引人入胜,情节扣人心弦。
母婴关系是一座宝藏,它蕴含着无数线索,能够解答深深触动每个人心灵的疑问―― “我如何成了今天的我?”
我们的人格是怎样形成的?
童年时期我们与父母的角力,为何会在我们成年后重现于我们和其他人的相处之中?
为什么我们明明讨厌父母的某些行为,却会无法克制地将其施加于自己的孩子?
本书作者心理学家及专栏作家罗伯特・凯伦博士,从追溯依恋理论的历史出发,对大众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了敏锐而深刻的剖析,从而解答了人类情感生活中那些一直令人感到困惑、棘手的众多根本性问题;二十年来,始终备受英文读者推崇。
旨在帮助每一位读者科学认识依恋理论,回溯自己的早期经历,深层次地理解人性,摆脱抑郁、愧疚和怨恨,打破与孩子、爱人、父母的关系困局,找回真实的亲密感和幸福感。
《俗女养成记》是台湾作家江鹅最具代表性的散文故事集,以清爽利落的文字写一个台南普通女孩的成长故事:与阿嬷的趣味日常、中药房里跟屁虫的生活、学钢琴、午后一个人的科学实验、爱的教育、女性意识初启蒙,还有孩童的内心小剧场等等。在各种可与不可对人言的人生细碎里,写出了一个女孩如何一点点长大,慢慢窥见并进入成人的世界,检视那些发生在自身的,关于亲情、爱、婚姻、尊卑伦常、人情世故等诸多教养与束缚,一步步变得自知自明,自如自在,真实而舒展。
生命再怎么难免哭泣,没有一刻不盼望着欢喜。大人与小孩,一起守护家的温暖热闹,也一起应付时代的荒谬。二十八篇轻盈舒展又机趣可爱的散文,不仅召回了记忆中的童年时代,也展现了思想与情感的今昔对比,从一个更开阔的视角去理解在这个时代和环境下成长的女性。《俗女养成记》不仅是一个普通女孩的成长史,也是所有在时代的新与旧之间认真生活的当代女性真实写照,不再追随那张优秀又好命的女人蓝图,选择一种更为安乐自在的活法。每一个人的成长既有时代印痕,又有生命自身的逻辑,回首过往是记录成长,也是厘清来路,与这个普通的自己握手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