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组织力就是讲故事的能力。
上帝、宗教、民族等各种组织都是“讲故事”的产物。最终实现成百上千人的协作,并可以很好地管理他们。
比如《圣经》是世界上流传年代最长、范围最广、翻译最多的一本书,而且信徒无数,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里面全是故事。
任正非说过这样一段话:“《圣经》为什么那么普及,就是靠故事,《圣经》全是小故事,小孩、老人都看得懂,每个人不同感受,所以能够传播开。佛教为什么推广不开,只有方丈搞得懂经文。”
再比如《论语》《孟子》《庄子》这些影响古今中外的书籍,全是各种对话场景,是各种故事的集合,就更不用说《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这些故事合集了。
讲故事之所以威力巨大,因为它最大的特点是似有似无、可收可发,只有思考,没有答案。正因为如此,它往往可以蔑视一切权威,可以阐释一切约定俗成的道理。
我们从小都是听着各式各样的故事长大的,故事是我们了解世界的最好途径。
能够把一个个的琐碎点联系起来,然后再以通俗易懂的故事呈现出来,并有侧重点地表达出最关键的环节。让大家自己去思考结论,这就是讲故事的能力。
故事思维就是一种场景化思维,是未来最重要的思维。因此,讲故事的能力就是未来最重要的能力。
有句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里的“鱼”就是道理,就是答案;而“渔”就是故事,因为答案只要一呈现,总有不成立的时候,而故事是开放性的,引导听众自己寻找解决方案,能让每个人得到不同的答案,才是最好的答案。
《道德经》开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凡是能用语言表达的道理,都不是永恒的道理,都是可以不攻自破的。也就是说,所有的道理,只要你表达出来了,就一定是有漏洞的。
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从来没有直接告诉过别人半句道理或者知识,他只是不停地和人对话,对话的本质就是构建故事场景,让别人自己去思考。他认为道理并不能灌输给人,每个人都有潜意识。只不过自己还不知道,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自主启迪智慧。
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更容易影响人们的情绪感官,从而引导人们决策,而且让我们牢牢把握对故事的最终解释权,也就是对客观事实的解释权。
过去,我们在乎的是用户规模、流量。未来,我们应该把用户具象成无数的场景和故事,丰富存量。
很多人认为讲故事是虚假包装,他们认为需要将真相朴素地呈现给大家。
这个世界最终属于那些最会讲故事的人,故事把冰冷的真相变得柔和浪漫,世人从来不愿意接受真相,真相只有披着故事的外衣,才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其实,我们始终有一种错觉,很多人只不过忠诚于故事所创造出来的幻想,忠诚于自己的情绪,忠诚于自己的欲望。
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事实:很多人面对那些让大家感觉不爽的“现实”时,大家会一直充耳不闻。相反,那些能让大众产生美好幻想的人,却可以轻易地成为大众的拥护者。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商家总是喜欢使用狂轰滥炸的广告去讲故事。一些广告语并没有说产品有多好,只不过构建了简单的故事场景。但是却能让消费者不断去买单。
商业的本质就是讲故事,看看我们的身边吧,每天都有各种公司投入金钱在我们耳边讲故事,从广告、包装、促销,到电视、电影等,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故事产生……
很多人执着于追求真相,总想把真相道破,然而真相根本无法表达出来。
当我们能通过故事做到境随心转的时候,就彻底悟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