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梦想的源头
在我心里,计量是一条炙热的河,它一路走来,跨越时间与空间,伴随着火红的钢铁,丈量着岁月,映红了我追寻幸福与温暖的来路。计量之路以她特有的精密、准确、稳定气质带我一路前行,让我的心也随之慢慢成长,渐渐凝练,逐渐清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我不由得想逆流而上,回去看看,看看我梦想的源头,去看看这条梦想之河的起点。
时间回到1987年五月,那是一个细雨霏霏的清晨,师傅笑呵呵的带着我们这些刚刚从学校出来的崭新工人,穿行在高耸的钢铁森林里,一边听师傅为我们介绍着那些根本就听不懂的名词,一边被这些巨型建筑和巨大的轰鸣所震撼,进入厂房,看到平时冰冷坚硬的钢铁,在这里却像岩浆一样炙热,像金子一般闪亮,看到那些在炼钢炉旁挥汗如雨的炼钢工人,看到他们被炉火映红的脸庞,我那颗年轻的心被一种莫名的感动悄然充满,极致的温度,极致的画面,竟在这一瞬间,弥漫在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忘怀,我想什么时候我也能成为他们的一员,也能融入那幅让我心动的画面里,让红红红的炉火也映红我的脸。
作为一名新入厂的计量仪表维护人员,仪表维护就是我的工作,带着新奇与热情,在师傅的呵护与引领下,开始了仪表维护的旅程,掌握新仪表的原理与特性,探索新工艺趋势,从电子管原件的拆装,到二极管元件的焊接,师傅手把手的把他所知道每一点知识都耐心的传授给我,每天在转炉自动化仪表系统的管路、线路中穿行,每天都要从那红红的炉火旁走过,在它的陪伴下我渐渐地从一名懵懂的仪表初哥,成为了一名仪表维修的“老司机”,当我从一名新工人成为了班组的生产骨干,渐渐融入到工作中时,当转炉的每一个细小的数据波动都牵挂着我,每一次仪表系统检修都让我难以入眠时,当身边师傅的头发爬满银霜,人到中年的我,忽然发现,那每天都伴随在身旁的红红的炉火,就像是一个需要更多关爱、更多呵护的孩子,金色的脸庞,闪亮的眼睛,每次看到他,都会让我日复一日的忙碌和汗水在心底溶解,让我在平凡的日子里,生出无限的欣慰与自豪,我一路追寻着,我在想它什么时候它能给我更多感动、更多的温暖。
时间回到2017年五月,精密、准确、稳定的计量之河带着我的梦想缓缓流淌,我沿着梦想之河顺流而下。今年年初的一个寒冬夜晚,雪下得好大,我照例沿着转炉的管路线路细心的巡检,每一个保温点、每一个疏水器都要确认无疑,因为每一个微小的疏忽都会让仪表管路冻结。半夜雪停时,温度最低,在转炉厂房最高处的42米平台,是转炉最关键的冷却水系统,凛冽的北风像一把锋利的刀子,保温管路在它无情的切割下爆裂,失去了冷却水参数的转炉,随时可能停炉,那红红炉火随时可能熄灭,我的同事们半夜离开温暖的家,顶风冒雪奋战在平台上,握着工具的手冻僵了,动作迟缓笨拙,却从不停歇,嘴巴冻得说不出话,呼出的热气瞬间凝成了霜,挂在眉毛上,无心去擦,系统管路冲洗,崩裂管路切除,新管路的焊接,保温层的全线加固,直到地平线上露出微微的曙光,故障终于被彻底排除,下了平台,当我从那红红的炉火旁走过,看着身边满眼疲惫,一身烟尘却被炉火镶上了一层金色的同事,一种说不出的温暖在我的心底弥漫,不知不觉间,极致的幸福,瞬间充满了整个空间,那红红的炉火带着耀眼的钢花,像一个可爱的孩子,笑得那么甜美,竟让我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被轻轻地触动,融化了一身的冰雪。
“弘扬包钢精神 助力高质量发展”,精密、准确、稳定的计量之河流缓缓流淌,时至今日,我才渐渐的明了,之所以让我感动,是因为我并不孤单,自身平凡的我,却身在奇迹中,之所以让我温暖,是因为我从未忘记初心,从未敢忘记这个奇迹的创造者,就是那些为之抛洒青春,普普通通父辈与祖辈,就是我们身边平淡无奇的同事和我自己。用平凡创造不凡,以普通造就伟大,这正是我为之感动的梦想之河的源泉!
王艳辉
尘封的记忆
时光荏苒,岁月嵯坨。一见到这几张泛黄的旧相片,就会让我回到记忆的小河,历史的变迁啊!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
记得是从一九八六年十月调入包钢这座大熔炉,第一张是八七年元旦,我们在连轧计量组举行新春茶话会,我表演的节目是哑剧小品《懦弱的丈夫》。当年我组设备是最先进的美国IBM家用机,高于长城0520,低于后来的286/386/486/-50-60AMT。全包钢只有三名秤量设备选用苏州仪表厂,恒流源为全秤八台传感器单独供电,SF-72数据放大器,为转向架动态计量方式,结束了人工用手拨拎秤铊的历史。处领导对设备非常重视,采用“将军”牌容式空调,人员配发白大褂、拖鞋,主控室为纯木地板,而擦地使用煤油除尘增亮。使得旁边邻居运输部配料站工人带着羡慕嫉妒的目光注意着我们。当年计量室没有小院,在班长杜美佳的带领下,平地种榆树,种大熟絮花卉,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是秤房的气暖非常干燥,使我经常上火。我们几个愣头青,不知天高地厚,午饭穿过连轧厂房,初轧轧机车间,去初轧职工食堂买午饭:海带丝、小肚、香肠、猪尾巴等佳肴。当年一组十多人过一台秤,而今计量中心实现远程过磅,一个计量员守着十台秤,工作效率成十倍提高。十多人,一天过空车十节,重车十节,人均过二车,现在连轧计量室早已拆除。
两年后调入4090(一个计量磅点),再后来调入铁水复线。第二张相片就是复线现场的厕所位置(配合五号高炉改造),复线被切除东半部,南边又接出一间休息室,那是我与师弟的合影。
第三张是我坐在铁水复线小院南菱形花池上,师弟给我拍的,背景是一号高炉(现在已成文物),视线之内建设了五号高炉。当年运输部炼铁站值班助理江连辉已升为炼铁站站长。咱们的大包钢又兴建了六、七、八号高炉,日产由当年的6000吨上升到2.3万吨,我们的收入也从当年的几十元涨至现在的几千元,我们的大包钢正在飞速发展,愿我们包钢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甄继文
传承计量精神
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们一家从梦中拉回来。“喂?好的,马上到!” 伴随着爸爸慌乱的穿衣服,我睡眼朦胧的走出屋门,“老爸,能不能不要走呀?外面下了好大的雨。”妈妈只是默默把雨衣找出来递到爸爸手里,说“一定要注意安全”。爸爸说的“知道了”还是在关门之后远远传来的。
这一幕在我小的时候,经常会在我的家里上演,年幼的我经常问妈妈:“为什么仪表会坏呀?爸爸怎么总是一接到电话就走了呀?”妈妈告诉我:“人会生病,仪表也会生病,老爸就是会给仪表做手术的人。老爸就是像超人一样,仪表生病了,就要马上出现给仪表治病。你老爸不仅是老爸,丈夫,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班长呀,他要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这样才能减少更大的事故出现。”我懵懵懂懂地点头,只是觉得,我的爸爸和别人家的爸爸不一样,他是会给仪表做手术的超人。所以从小我的理想就和别人不一样,别的小朋友想当医生,我也想当“医生”,只不过是给仪表做手术的“医生”。
2014年的夏天,我告别了我的学生时代,光荣地成为了计量中心的一名职工。还记得七月的那天,阳光很明媚,我的心情特别的好,当我第一次作为职工迈入计量中心的大门,内心十分激动。这里,是爸爸妈妈奋斗过的地方,是我从小就知道的地方,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见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曾经仰视的叔叔阿姨们,这一刻,我终于可以有机会和他们并肩作战了!
从此之后,我家吃饭的话题,几乎都是“电阻杆的测温方法”“三线制和两线制的区别”“仪表的校准”等等,爸爸妈妈用他们三十多年的工作经验教导着我。有一天下班回家,我委屈地和妈妈说:“今天去现场干活,梯子实在是太高了,我害怕。”“那你上去了吗?”“没有,我上到一半,腿就软了,师傅说让我在下面等着他。”妈妈立刻严肃起来:“那你知不知道,那个每天登高爬低、你觉得无所不能的片长,是有恐高症的!”我愣住了,每天带着我干活的片长,居然恐高!妈妈语重心长地说:“振宇,你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你应该可以承担起师傅们交给你的任务了,虽然是女孩子,但只要你努力去做事,就一定会做成。在工厂,你不是被我们保护的小公主,你是一名计量的职工,你要为计量付出你能付出的最大努力,才对得起你老爸和老妈努力守护的地方!”一瞬间,我热泪盈眶,我感觉自己一下子就长大了,也感受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从那以后,每当我害怕,我就心里默念:妈妈可以,我也可以!每当在加热炉挥汗如雨时,就想到老爸无数个日夜也是在这残酷的环境中撑着身体干下来的。直到有一天,我们背着重重的电缆穿梭在轨梁检修的现场,路过的现场师傅们举起大拇指对我们喊:女战士!我万分的骄傲,我做到了!我没有辜负爸妈的期望,我守护住了计量的光芒!
作为一名骄傲的“计量三代”,我从小就对计量中心有着浓烈的感情。一个小家需要传承,计量这个大家更需要传承,作为90后的我们,已经成为了中坚力量,计量将在我们这代人的努力中,更加璀璨更加耀眼,我志愿为包钢做出贡献!为计量奉献青春!
刘振宇
变 迁
这是我1998年十月一日拍的照片,照片太旧了,当时只有19岁的我已经入厂1年半了,那时候没考上大学父母想让我复读,我不听非要求上班,一入厂去的是包钢机总厂。
这张照片就是建国40周年纪念日拍的,在包钢机总厂的办公大楼门前,算了一算过去了将近30年,现在办公楼已经成为设备工程部了,而包钢机总厂也不复存在,并入包钢西创。物是人非,当时入厂是个小工人,干着苦累的活,一个月挣40多元工资, 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工作,现在我已经成为计量中心的一名技术干部。经过将近30年的变迁,包钢已经从1998年产二、三百万吨到现在的一千六百五十万吨,这个变迁和飞跃让人瞩目。
回忆起当年刚入厂的时候是最懵懂的,整天置身于机器轰鸣中,说话要靠吼听话要耳朵凑,那时周六不休息,每周上六天班,每天晚上匆匆吃点饭就去包头钢院上课,好像从早到晚都有使不完的劲儿。我的青春、我的爱情、结婚生女、入提干整整三十年,都在包钢。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都给了包钢,想想这些年包钢的发展也有我的一点贡献,心里还是非常自豪的。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包钢在的精神指引下,在包钢公司领导的带领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会发展的越来越好,让我们的钢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翁莹
这些“老鞍钢”都已经八、九十岁了,仍然精神矍铄
忘不了 包钢一代建设者
在包钢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感动鞍钢人对包钢建设的无私奉献;感动鞍钢人与包钢融为了一体,成为包钢人的一部分;感动他们今天依旧保留着鞍钢人的传统习俗;感动他们对共和国钢铁事业的耿耿忠心……
上个世纪的1954年,包钢作为“三足鼎立”的一足,在荒无人烟的内蒙大草原上开始了史无前例的钢厂建设。“早穿棉袄,午穿纱,夜晚围着火炉吃西瓜,”建设者们这样形容包头的天气。最初是鞍钢副经理、基建公司经理赵北克带队,先到酒钢,后来酒钢下马,建设大军全部转到包钢。开始有2.5万人参加建设,最紧张的时候有近4万人参加建设。工人们顶着大风沙,住着干打垒的土窝子,酷暑寒冬,风餐露宿,硬是把一座草原的钢铁之城建设起来。今天,包钢被誉为内蒙古草原的“钢铁明珠”。
毕业于东北大学矿冶工程系, 1948年由东北工业部分配到鞍钢,1958年调到包钢,,第一批由鞍钢调到包钢的各级干部、工程技术人员是1495人,200多个岗位调了2600多名工人。因为是对口调拨,基本囊括了当时包钢的所有岗位。这就有力地保证了包钢开工。
1959年9月26日包钢高炉出第一炉铁水,是鞍钢老英雄孟泰带领一些炉前骨干开的炉。望着灿烂的铁花伴着滚滚奔流的铁水从高炉流淌出来,现场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老孟泰和工人们更是满脸的汗水,满脸的笑容。同年10月5日,总理来到包钢,亲自为包钢开工剪彩。这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因为包钢开工,不仅结束了内蒙古草原“手无寸铁”的历史。同时宣示了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大格局已经形成,“三足鼎立”为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远景。在此之前,1958年9月13日,,观看了由调到武钢的全国劳动模范、鞍钢炼铁模范李凤恩精心组织下开了炉,炼出了武钢的第一炉铁水。武、包“钢铁两足”的开工,凝聚了鞍钢人无私奉献的辛勤汗水。
刚开工时,生产被动,备品备件缺乏,总是从鞍钢借,人熟啊。记得高炉急需风口的时候,要多少,鞍钢给多少。什么变压器、各种仪表、各种机器零件,缺了就找鞍钢。有一次生产急需粗钢绳,就向鞍钢借,鞍钢当时此种钢绳有900米,一下子借给包钢300米。这些备品备件说是借,哪有还的呢?到现在也没还啊!,这些事包钢历史是有记载的,可以查得到。在包钢的开工和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都充分体现了鞍钢人的无私援助,这一点包钢人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康杰
责任编辑:王连文